我的课题申报之路(陈功博士)
专家简介
陈功,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语料库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主持项目:曾经先后主持与参与多项校级与部级的科研项目。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面向中国学生的英语动词语法错误自动检查研究”(14YJC740006)和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方媒体和中国外宣媒体笔下的‘中国故事’叙事语篇结构关系研究”(17CYY016)。
课题申报之路
今年6月,我有幸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名称是“西方媒体和中国外宣媒体笔下的‘中国故事’叙事语篇结构关系研究”。这个消息来得很突然,得知项目已经公示后,我很久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说实话,这并不是矫情。在两年的项目申报过程中,我一直都在试着努力完善自己的研究思路,但同时却并没有抱太多的希望,因为大家都说国家社科基金难申请,所以我自己一直是本着“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对待这件事的。前段时间收到外研社的邀约,让我与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我想我还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把这件事说给大家吧。
说到讲故事,其实我并不擅长。我的专业是语料库语言学,喜欢用直观明了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之所以选了这个题目和我在教育部借调的经历有关。那会儿经常得给领导们写稿子,也经常听说某某“笔杆子”给某位大领导写了一个很棒的稿子,于是就频繁地从领导和同事的口中听到了“中国故事”这个词,以及到底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相关探讨。回到学校工作后才发现,原来“中国故事”、“中国形象”在新闻学和话语分析领域早就有很多研究了。感慨自己孤陋寡闻的同时,我发现这个领域还有好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比如,新闻学领域主要关注传播途径、传播模式等;话语分析领域的研究多关注国外媒体的个案,关注我们国内外宣媒体报道的研究反而很少。基于上述考虑,我在2016年尝试申报了一次,结果以失败告终。2017年申报前,看到一篇修辞学相关文献,把题目范围进一步缩小到“叙事语篇结构关系”,申请书主体稍作改动后再次提交,有幸成功。
上述选题经历并不是动员大家也去借调!我想说的是,作为语言研究者,我们要对身边的语言现象高度敏感。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深入关注这些语言现象,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灵感。当然,语言现象只是表象,要想把它做成一项研究,还需要理论和方法论。有了理论,我们的想法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解释;有了方法,我们的做法才能得到最科学的指导。这就说到了我的选题之所以有可能被专家们认可的另外一个要素:系统的科研训练。说到底,我必须感谢我的导师梁茂成教授和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的其他导师在我博士三年中的谆谆教诲和启发。当然,如果广大青椒们没有机会读博,那就一定要多读本领域顶级学者的文章,多看看研究方法类的书籍,多参加外研社的各种研修班。绝不是广告,我到现在都保持着有时间就上的节奏。这些积累都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产生综合效应,回馈于你。
具体到申报书的填写方面,我的感受是要字斟句酌、深入思考。学外语的老师们有可能会在中文写作方面有所松懈。这是万万不行的。申请书写好一定要多看几遍,先看逻辑,再看具体的遣词造句。如有重复性表达、不准确的措辞、不严谨的逻辑,一定要认真修改。尽管我自己的中文写作水平也不好,但是还是想提出来和大家共勉。另外,要认真思考“课题设计论证”部分所列提纲中各个部分的关系。我也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说这个提纲里面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好像是一回事?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又是什么关系?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又有什么区别?其实一开始我也有类似的困惑,后来我的办法是查字典,看看《新华字典》是如何定义“目标”、“思路”、“思想”、“观点”。我相信国家社科基金的申请书一定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论证提纲中各个部分的内容提示也一定是经过认真考量的。说句题外话,你觉得电视里领导的讲话都好无聊吗?其实,要是仔细读来真的是无懈可击。任何好的文本中,各个部分之间一定有紧密联系,但它们关注的侧面一定各不相同。所以,搞清楚各个部分该写些什么,下笔的时候就不会太彷徨了。
最后,我想再给和我一样在生活和工作中苦苦挣扎的青椒们鼓鼓气。纵使前路多艰难,“酱油要年年打”,这样才会有获得“上车”机会的可能。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声明】感谢陈功老师撰写并授权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平台发布本文。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请勿擅自转载。(*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